163 - ayiblog.blog.163.com

General Information:

Latest News:

《城市渔夫》 15 Jun 2013 | 10:18 am

    阿忆作词 尚无人作曲 我有一种期待,久久无人关怀。 我要那祖先的渔船,还有啊大海的风采。 这样的内心像大海,这种期待总是失败。 渔网已经破碎,海风永不再来。 人们感到奇怪:你为什么在等待。 我对干枯的土地说,我是大海的婴孩。 我记得少年的梦中怎样的欢快, 我的渔村,已变成楼台。 醒来才知我抱着渔网在街市上徘徊, 我的追寻,已无人喝彩。 这...

本学期期末作业第二选择题 30 May 2013 | 06:50 pm

兄弟我挺喜欢《焦点访谈》这期节目,也非常喜欢出镜名记范本吉老哥,俺特别喜欢爱憎分明的节目和爱憎分明的人,这期节目和范本吉老哥正是,所以非常合俺胃口,不过,你俺都是研习电视新闻的人,是否觉得这期不错的节目中,仍有着一些明显的瑕疵? 来吧,大家仔细看看,不妨多看几遍。 看完后,可否用第7讲《电视新闻评论》兄弟我为留作业特地空出来没讲的那一节理论,或第9讲《电视新闻调查》所学理论,对这...

黄健翔谈跳水节目 9 May 2013 | 12:34 pm

文/黄健翔 其实,在接受关于跳水节目的采访时,我除了举例当年只因有老同志写信给广电部批评拳击节目“血腥、暴力,引导年轻人打架斗殴学坏”,而导致央视体育频道多年不敢直播拳击比赛之外,还说了一个当年在央视体育频道的类似真实亲历,由于报纸的版面问题,记者发稿时被删减了。此事曾长期影响国内体育直播的操作习惯,不信的可...

不知这个女孩儿现在怎么样了 24 Mar 2013 | 05:49 pm

    遥想当年,这女孩儿染上艾滋病,学校隔离开她,希望她早点儿退学,传说中的免费医疗政策,只有俺们这些采访人才知道实情,只是在舆论关注下,情况发生剧变,可以继续上学,得到医疗系统多一点照顾,所以在节目,她必须歌颂学校和政策,以防把大好局面断送掉,所以这期节目,公私禁区重重,删剪相当困难。 节目录制前,兄弟我可以清楚地感觉到,当她进入休息室,节目组同仁不愿因为内心恐惧而让她察觉到疏远,大...

庄则栋在荧屏上的解冻 25 Feb 2013 | 02:30 pm

在这个政治考量大于一切的国家,想跟庄则栋结婚,佐佐木敦子放弃日本国籍也不行,她得给每一位中国领袖写信求助,最后是李瑞环、胡耀邦、邓小平批准了才得遂愿,提起此事,庄夫人还是要用手帕擦眼泪。 其实,没有任何一条法律,禁止有历史政治问题的人士与外籍人士结婚,也没有任何文件能做出如此荒唐的野蛮规定,只是谁也不愿担责任,触碰可能是雷区的地域。于是,本不存在的雷区铸成了,最终竟要最高领袖来破...

写在庄则栋病逝的这一天 11 Feb 2013 | 05:26 pm

    在今天,庄则栋已经是一个相当陌生的人物,但于俺,这是一个曾经如雷贯耳的名字。俺的小学,是北京分司厅小学,那也是庄则栋的母校。俺们的四楼大厅,不集会的时候,摆满了乒乓球案,对70年代的中国学校来说,这简直太奢侈了。就是因为庄则栋是乒乓球世界冠军,俺们各个儿都会抽乒乓球,所以这个学校毕业的学生都感谢这位校友。70年代,官僚不讲资历,年轻的庄则栋竟跃升为体育总局局长,直接由江青集团规划,所以理所...

《在游记里看什么》 2 Feb 2013 | 07:03 pm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文/ 阿忆 在游记里看什么,或者说,游记里有了啥,才值得我花费时间,做会心阅读。 首先我要看到常识,那些为我所有而大多数人尚未知晓的点滴,我需要看到这些东西,感受到作者和我一样在努力,想把少数人的常识变成更多读者的共识,还有那些在当地一直是常识而我却全然不知的有趣信息,我同样需要学习新知。 在李立...

《春天总是慢慢开始》 13 Jan 2013 | 01:51 pm

文/ 阿忆 从汉武大帝开始,中国人一直把正月初一叫做“元旦”,这样叫了两千多年。 但是一百年前,我们把元旦交给公历,把正月初一定名为“春节”——欢迎春天的节日——这时的江南,只是在空气中可以闻出春天的味道,但春花仍未含苞。此时的北国,依然冰封大地,一派严冬景象。怎么也看不出,春节和春天的关系。 不过不要紧,春天总是慢慢地开始,在严冬中孕育。 不必以为春...

《生死相托——北大医学百年》 4 Dec 2012 | 02:13 pm

    领衔制作大型专题片的18年中,这是内容上受到最大最强烈制约的一次,过去制作的《北大缤纷一百年》和《水木清华九十年》,条约第一条即规定,学校不得干预内容创作,只能提出建议、强烈建议、甚至激烈批评,但听不听,由兄弟我一个人做主,所以诸片皆震撼无约束,不过此次,虽屡屡违背媒介专业原则,不得不反复调整修改,还好没太伤筋动骨,还能看。最后关头,考虑已融进北大医学部的北医老领导,仍会坚决反对《生死相托...

《个人故事≠隐私》 2 Dec 2012 | 07:04 pm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文/ 阿忆 在中国,总有一些评论家有一针见血之功,善于使用一个短语,瓦解掉一批人和一类事业的神圣光环,使之声誉扫地。如此,倪萍的感动,被总结为“蓄意煽情”,媒体发出的一切关注信息,被理解为“配合炒作”。本人愚钝,真是不知,媒体没了感动和关注,还会剩下什么。对于情感类电视节目的评价,也是如此,仅需“贩卖隐私”一语...

Recently parsed news:

Recent searches: